「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句話點出了剛入門媳婦的難為和小心翼翼,因為不知道婆婆口味怎麼樣,只能先請小姑嚐一嚐。 雖然時代不同了,現代夫妻大多希望擁有獨立的空間,一方面"距離產生美感"跟親家(婆家)彼此互相尊重,二方面,對夫妻雙方來說,對方的家人畢竟是姻親非血親,心理上或多或少還是有距離感和壓力,分開一些,心情上會比較輕鬆。但是,情況的考量下,我發現,越來越多夫妻在成家的初階段或有寶寶時,會傾向跟長輩住,有人幫忙,還是放心些的。那麼,對方的家庭(家人)重要性就不言可喻了,如果是能幫忙的就大幸,如果是非但幫不了忙,還一堆麻煩事,就辛苦了。
在台灣,這類婆媳親家婆家的糾葛問題,電視上常演不必我多說,大家都知道。對異國伴侶來說,對方家人遠在千里之外,要拜訪見面互相認識都很不容易了,何況進一步認識? 除非是有機會跟對方的家人一起住過一段時間(比方互相去對方國家時都是借住對方父母或兄弟姊妹的家),否則,在決定在一起前,很難親身去了解。我知道的一些嫁到國外的台灣女生,因為先生原生家庭(婆家)原本家人之間相處的就不好問題很多,或是公婆之間出問題影響到先生,或是婆家不喜歡自己不贊成這個婚姻等等情況,為異國生活更添壓力。每次聽到這些故事,說真的,我這晚婚的人都會不寒而慄,而且覺得好心疼,好好的一個被自己爹娘捧在手心上疼著的女兒,是幹嘛不睜大眼找個就算沒爹娘親也比得上姨舅好的婆家呢? 愛情可以一時昏頭,但絕對不能一直盲目。
大概因為聽多了婆家欺負我同學的悲慘故事,在婚前,我對婆家的人,老實說,非常"挑剔",放棄單身已經很可怕了,還要增加"家人",恐怖啊恐怖....(司馬中原上身嗎
)。讓我講講第一次見婆家的回憶吧,那一場見面對我來說,是我衡量要不要成為他們的媳婦/弟妹的關鍵。
交往一年多後的夏天,第一次來荷蘭,斯哈先生就約好三個姊姊一起到公婆住的安養院拜訪,算是一場"醜媳婦見公婆"的試鏡會。三個姊姊年紀比我大很多,最小的長我15歲呢!(大姐只比我媽小七歲) 姊姊們對斯哈先生很照顧,從他告訴我,他從來不用自己買衣服,姊姊會替他買,姊姊有鑰匙,他出國出差時,房子都是姊姊們來照顧整理,這些都讓我心裡有譜,她們對我這個從Taiwan還是Tailand來的都還搞不太清楚的女人,一定先有戒心,可能還覺得是來騙她們弟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