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菲仕蘭(因為對荷蘭其他省份不那麼熟悉,所以就單獨談我所在的菲省),在路邊、在林子裡、在社區公園中,常常可見到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鑲進一塊銅牌,上面有人名和卒年,簡單寫著他們是住哪裡的人,在二次大戰中如何殉難了,所以,這樣的一塊平凡無奇的大石頭,就是一座紀念碑了。像這塊大石頭,就這麼放在一般住家的旁邊,讓我驚訝! 要是在台灣,應該...不是這間房子很難賣出去,就是這家人會要求遷移紀念碑吧...

看了碑上的說明,其實紀念的不是軍人,而是平民百姓。他們在納粹德軍佔領此地搜走所有的鐵製農具時,幾個年輕小伙子想出了個辦法,在德軍經過的路上放置巨木和石頭阻擋德軍前進,還在路上放釘子企圖對德軍造成傷害。後來被抓了,德軍就在這個小林子裡就地槍決了他們,都是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啊。

每年當荷蘭悼念二戰罹難日和解放自由日時(像台灣的光復節),石頭前就會放著花圈和鮮花,基本上各村會辦簡單的獻花儀式,更多的是村民自行去放花悼念。

我住的村子,紀念碑就在教堂墓園裡,沒聽過辦什麼追悼會之類的活動,但五月五日是斯哈先生母親的生日,我們都會去墓園到她墳前獻花,而這天,剛好就是荷蘭二戰解放日。經過紀念碑時,會看到滿滿的花圈和鮮花,我們一直很好奇到底何時辦了追悼會呢! 斯哈先生說,大花圈應該是市政廳官方送的,其他大部份是遺族或百姓自發送的花。

我想到了台灣。

台灣從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到抗戰勝利,乃至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是個在歷史上多災多難的地方,各地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義勇故事,也有很多紀念碑。但,我們是怎麼看待這些紀念碑的呢? 我們是用什麼心情回看這些歷史的呢? 似乎,它們除了成為政客翻雲覆雨的道具外,紀念的意義越來越淡,更遑論成為教導下一代的教材。也許,口口聲聲要尊重歷史的人,其實並不那麼關心那些"成為歷史"的人吧。往事飄然遠去,是不願回想還是想不起來? 是不能面對還是不想面對?

 

荷蘭人在我看來,某些方面真的功利又現實,尤其在"利益"的衡量上,真不愧是行走江湖生意人的後代子孫。但,在面對國家的傷痛和歷史時,他們沉靜反省,不呼天搶地引人注意,而是用一種平凡安靜的堅持,讓你知道,他們永遠記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何賽拉 的頭像
    何賽拉

    羊腸小徑二號

    何賽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