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200830  

自從搬到荷蘭後,剛開始,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我興奮地想要到處旅行,每週都想開車去鄰國,計劃著要去哪裡觀光去哪裡渡假,畢竟,這裡是無國界的。歐。洲。耶!

不趁著這個住在這兒的機會玩遍歐洲在護照上搜集不同國家的蓋章,多拍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不就浪費了?

剛開始,斯哈先生知道我的心情,他願意配合喜歡相隨。雖然,因為工作,他年輕時曾去過很多國家了,但是,因為老婆是剛從海島飛出去的小鳥,比翼鳥一起飛囉。

後來,時間久了,次數多了,說真的,我累了,也膩了。或許因為年紀大了,心境轉換,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樣不斷的遠遊? 對於荷蘭,這個我應該要努力變成第二家鄉的地方,我看過它,認識它了嗎? 我的先生喜歡什麼? 我喜歡什麼?  

於是,我們將旅行的行程,變成參加各地的節慶和地理尋寶。

輕旅行郊遊和在地生活,才是我喜歡的。"發現"的樂趣,是斯哈先生喜歡的。

 

以前,我會將出遊的照片po在臉書上,坦白說,沒有一點點的炫耀心情"我來過這裡喔"是騙人的啦。當然要去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景點啊,當然要跟聞名世界的背景來張合照啊,當然要煞有介事得寫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類的遊記啊。但是,這有什麼意義呢?

我後來發現,所謂著名景點,因為太多觀光客了,變得質感很差,有時連走路都很不輕鬆。所謂必拍的背景,有時還要排隊才能順利拍照,而這樣的照片網路上隨便找一大堆,斯哈先生有時等不耐煩,還會說,我回去幫你PS一張,將你KEY進去好了,人家專業的拍的恐怕比妳拍的好呢    那些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遊記,除非作者曾在當地生活個一年半載,否則筆下的自以為是遠比中肯評論多的多。

剛開始,我常覺得歐洲先進國家這個也好那個也好,但後來我在荷蘭生活更長後,我不會再輕易說荷蘭好或荷蘭比台灣好。更後來,聽多了朋友同事在歐洲各地生活過的經驗後,我再不會輕鬆說"要多學學人家先進國家啊"這樣的話。因為發展是有脈絡可循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好",背後一定有其歷史,而在這個歷史中曾發生的痛苦,或多或少催生了也加速了後來的建設發展。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好事",往往是妥協和交換的結果,甚至為了成就某個"好",必須放棄少部份人享受的另一個好。

就拿上週我家發生的一件事來舉例吧。

先不說大城市,全世界大城市的髒亂沒公德心都差不了多少的。但一般而言,荷蘭是普遍乾淨的。上週我們要將之前修蘆葦屋頂完成後的廢物清乾淨,那是混著木頭、蘆葦、泥磚、橡膠皮和鐵條鐵釘之類的。一。堆。啊~  這週家裡開趴,斯哈先生終於決心清理,要我幫忙分類。WHAT!? 分類? 就一堆載去垃圾站就好啦! 斯哈先生說,要是垃圾站的人看到,我們就會有"big ticket"。不同的垃圾,要載去不同的垃圾站。那....找塊"滅屍之地"趁夜黑風高倒了不就好了? 斯哈先生瞪了我一眼說,我們喝的水牛羊喝的水,不是天上來的就是地下抽的,這樣做你不害怕會害到自己嗎?  

垃圾分類的觀念,透過教育內化,經過時間養成習慣,再加上政府的配套措施法律條文的訂定和再一段時間的抱怨磨合適應,最後,人民就視為理所當然了。

我們這兒,玻璃瓶(還分綠色白色咖啡色來丟)鐵鋁罐和衣物(分衣服和鞋子不同箱子回收),在超市前會有分類箱自己丟。保特瓶呢,在哪個超市買的就去哪個超市回收,每個大型超市都有回收保特瓶的機器。(題外話,LIDL和ALDI都是德國連鎖超市,但在德國買的保特瓶卻不能在荷蘭回收,斯哈先生為此氣很久啊)。這些歷程,才能造就觀光客或外地人看到的乾淨自然。

後來,我就很少PO旅行景點照在臉書上了,頂多只給家人看,知道我去了哪兒。因為,美麗的風景照,網路上很多,真心想去,存個錢擠出假,誰都能去。而每個人心中的勝地,也不一定就是觀光書上提到的。因為一般人看了別人的旅遊照,馬上用螢光筆在"出國"二字畫重點,至於"旅行"呢? 應該就沒這麼重要了吧...大家都想出國想看世界想來一個流浪天涯走四方的不枉青春,身邊的風景社區的美好鄰里發生了什麼事,不在旅行大計中。

 

寫這一篇,是因為昨天查字典,說『旅』這個字的象形字義,左邊是一支迎風大旗,右邊是兩個人跟著旗子走,『行』這個字呢,甲骨文的字義原為十字路口。覺得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真有意思呢,換成現在來說,風吹旗子,就像受出走鼓動的心情,室內坐久了,人總是需要到外面走一走,吹吹風的。至於去哪裡走走呢? 十字路口想一想吧。

 

照片為昨天的夕陽,八月了,黃昏風吹得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何賽拉 的頭像
    何賽拉

    羊腸小徑二號

    何賽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