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小酒吧門上的牌子,五種語言的"再見")
在咖啡座跟女朋友喝咖啡時,遇到"怪人",掃了一下午的興。
我和來自越南的女朋友是在學校認識的,趁去市區買東西就順便邀住在市中心的她出來聊聊天。
她媽媽是台灣人,所以她可以聽懂一點中文但不會說。我們聊天使用的語言依比例是荷、英、中。
當說荷文不太懂時,我們就會用一下英文,有時為了確定自己了解她的意思,我會用中文復述一次。
大概我們這樣的說話方式讓坐在旁邊的一對荷蘭大叔大嬸注意到了,也或許因為坐在戶外,不知不覺聊得忘形大聲了一點,忽然,大叔敲敲我們的桌子。
"你們要說荷語啊,這樣才能說習慣。"
我們兩個都愣住了,這誰啊?
"你們喜歡跟自己人在一起,就很難把荷語學好。"大嬸也幫腔。
喔,原來,他們以為我跟我的女朋友是"自己人"啊...
我平靜地回答她,我來自台灣,她是越南人,荷語還無法說得很好,只好用英文中文幫忙。
"這樣對學荷語不好,你們要停止用英文和中文。"
這下子我的毛豎起來了: 我的中文跟你的荷語一樣好,她的英文跟你的英文一樣好,我們只是想讓對方容易了解,不然,我們會用阿拉伯語。(最後一句當然是諷刺的玩笑話)
大叔大嬸撇撇嘴不說話,專心回到自己的咖啡。倒是我的女朋友一直使眼色暗示我結帳走人吧!
如果每個人都有不能碰的button,老實說,"語言"就是我來荷蘭後不能碰的button之一。
就是,你可以指正我說錯的句子,可以教我我不會的字,可以拍拍我說加油,
但。是。
不可以用一種理所當然白癡也知道的態度"指導"我,因為你沒經歷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喜歡荷蘭人跟我談"學荷語"這件事,因為大部份的"非專業人士"只會說些聽起來更像是風涼話的"妳要多說荷語呀" "多說就會習慣啦""在家要跟斯哈先生說荷語呀"
我的內心就會撇嘴:
1.如果我知道怎麼說,我當然會"多說"啊,問題是我不會那個字那個詞,難道要我一面說話一面google嗎
2.就是因為家裡只我和斯哈先生兩個人,才更不容易用比較"遲鈍"的語言。
3.如果你只是沒話說想說點什麼,說句"有進步",對我就是最大的鼓勵。
唉~也許這個button是來自於身在異鄉的隱隱失落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