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跟我妹skype,以前姊妹聊天打屁閒扯較多,現在她作了媽,對孩子的教育漸漸有身為人母的期待和想法。她說到兩件事,讓我深思許久。

她說,她住的地方有越來越多東南亞地區來的外籍新娘,有一天,聽一位朋友抱怨說,孩子班上的同學一半都是新台灣之子(其實,台灣這樣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吧),朋友覺得很不好,因為孩子會學會那種「不標準」的國語。當孩子說,班上的新台灣之子同學成績名列前矛時,朋友立刻跟孩子說,那你要加油啊,怎麼可以輸給"那些人"呢! 我妹聽了暗自翻白眼:妳說的台灣國語就標準嗎? 什麼是"標準國語"? "那些人"是什麼人?不也是台灣人嗎?

另一件事是,一天我妹夫和朋友去打籃球,看到場邊的孩子(台越混血兒),就問他會說媽媽的母語越南話嗎? 孩子說不會,還看得出來這孩子知道別人一眼就看出他是混血兒的羞澀。我妹夫說,你要跟你媽媽學說越南話啊,那你就比別人多會一種語言,將來不一定要在台灣工作,到越南也行。

在荷蘭,混血兒沒啥稀奇,一個班上各種膚色髮色的孩子都有,就連我們這個偏鄉小村的小學都很國際化。當我第一次踏進一年級(五歲)的教室當助理老師時,看到不過二十個孩子,黑皮膚捲毛的、黃皮膚黑髮的、中東臉的、俄羅斯白的孩子都有,更別說混血兒了。受到雙親一方的母語的影響,有些孩子說話中偶爾會夾雜其他語言。看放學時來接孩子的媽媽們(多半是媽媽),就知道我們這個村子也有很多外籍太太。孩子們在學校一起學習玩在一起,沒有絲毫讓你看出"長得不一樣"有什麼影響。

今年我有個機會到鎮上的幾間不同的中學跟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參觀學校並幾次實際坐在教室裡跟學生一起上課。老師雖然不會特別提到,但要是講課中說到哪個國家什麼習俗文化,請學生立刻上網用平板查的同時(學校發給學生一人一台平板輔助學習),也會讓有相關背景的孩子發言分享。比方說,當我提到中國人的農曆新年,老師就要學生上網查什麼是"農曆"。當我寫了"恭喜發財"四個中文字在電子黑板上時,老師立刻能翻譯成英文讓學生知道,當時班上有會說其他母語的孩子舉手說他們會說類似的別種語言的新年賀詞。學生們還要求我多寫幾次他們要學著寫,因為這四個字太難了,也太酷了!

我讀大學時,知道有些朋友唸過台北天母的國際學校或僑校,心裡覺得他們家境一定很好,不是富商就是外交官家庭。那些從僑校考進師大的馬、印尼、港、澳同學都是非常用功程度優秀的學生。總之,這些跟我們台灣學生不同求學路程的同學,就是披著"好特別"的色彩,因為那個時候,說真的,從小學到高中,大家都嘛一樣,沒有什麼新台灣之子,我家裡人講原住民語,已經算另類的了。曾幾何時,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來移民人口和混血的下一代新台灣之子,因為地緣關係,東南亞來的移民當然比歐美多。我聽過有些朋友說,她們的孩子因為媽媽的荷語說得不好而覺得羞愧,讓她們覺得很難過。我就想,台灣人會因為新移民的中文說的不好而看輕他們嗎? 會因為新台灣之子的身份而有差別心嗎? 

我覺得,正因為台灣有越來越多混血的新生代,可以讓台灣文化更豐富多元。不說別的,光語言這一塊,如果我們的下一代能掌握鄰近國家的語言,像荷蘭人一般會學四種語言(荷、英、德、法)跟鄰國打交道溝通無障礙,那就是台灣小島的優勢之一了,更何況,我們跟荷蘭一樣是貿易立國的國家,語言能力和知己知彼的思維非常重要,而這兩種能力,現在多種文化交融的台灣環境正可以是最佳的學習環境。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學校裡的新台灣之子越來越多,不就更像是一間國際學校了嗎? 可以請移民媽媽來教泰語、越語、甚至簡體字和中國大陸的拼音法(我自己是來荷為了教中文才自學的),可以辦東南亞園遊會或東南亞週,現成的就有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家長能幫忙。當我們的下一代開始覺得東南亞國家我不陌生的時候,台灣怎麼會"小"呢? 我們的下一代自然就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了。

(圖片為當年我實習的班級為學校圖書館開幕活動頭戴斗笠作表演節目。中間的中國小女孩父母來自大陸在村子裡開點心店)

undefin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何賽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